找到相关内容141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益于老人 利于社会

    发现自然清净的生活环境(寺院大多建在风景优美、环境幽静、空气清新的地方),善于在心理上自我调适、清心寡欲、宁静淡泊、慈悲喜舍的心态,戒杀放生与饮食上的素食主义,静动结合的活动方式和有规律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,是不少僧人健康长寿的基本因素。一些在家的佛门弟子(佛教居士)和善于从佛教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的人,往往心胸开阔、待人真诚,淡泊名利、乐善好施,为人处事心态平和,碰到问题能看破放下,...

    黄公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02053710.html
  • 走进兴化禅寺 感受神秘的“佛”世界

    品行,学会做人,以宽容之心待人。   4点,法师们陆续来到大雄宝殿,他们身着袈裟,神情沉静淡泊,有“不以物喜”,“不以己悲”之态。伴随着磬声、鼓声、木鱼声……4点20,早课开始,由方丈果光和尚主持(...方丈,他18岁出家,今年已是第14年了。进入方丈室,便感受到出家人的淡泊和方丈浓浓的书卷气。果光方丈笑说:“我这个人平时不太讲究,所以屋里乱,呵呵,其实和尚和平常人一样,有爱干净的也有不爱干净的。”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71254094.html
  • 武夷岩茶与佛教不解之缘

    ,提倡素食,清淡的茶汤无疑是一种最佳饮料。佛家认为茶有“三德”:一是宜于坐禅,通宵诵经;二是饱食后有助于消化;三是茶为不发之药,有益于抑制性欲。茶的这三种实用价值之外,还隐含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。远避红尘,不近女色,不慕功名。讲究“四大皆空”的佛家,似乎对清淡微苦的茶味,有着一种缘于自身学说的悟照,茶的清淡与淡泊尘世的佛家学说也有着联系。茶栖云雾,委身岩崖的形态,以及品性清洁的习性,也与佛家学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05255607.html
  • 茶与儒释道

    武夷”。儒家倡导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。首先要修身。而修身必须淡泊、宁静。“非淡泊,毋以明志;非宁静,毋以致远”(诸葛亮留给子孙的座右铭)。《大学》(儒家的经典)上说:“知止而后能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2357661.html
  • 发挥茶文化资源优势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

    在《茶经》中讲:“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”;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概括为“十德”。这是对饮茶健身和修身之道的典型描述。而其中,茶被赋予了很多精神象征,如平和、勤俭、淡泊、内敛、坚韧等等。在这些精神象征中,很大一部分都涉及了人的道德修养。充分挖掘茶文化,古为今用,继承和发扬其中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,推而广之,在潜移默化中,对于塑造道德高尚、举止文明、淡泊名利,有强烈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社会主义新人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0971484.html
  • 武夷岩茶与佛教的不解之缘

    ;二是饱食后有助于消化;三是茶为不发之药有益于抑制性欲,。茶的这三种实用价值之个,还隐含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。远避红尘,不近女色,不慕功名。讲究“四大皆空”的佛家对清淡微苦的茶味似乎有着一种缘于自身学说的悟照,茶的清淡与淡泊尘世的佛家学说有着联系。茶栖云雾、委身岩崖的形态以及品性清洁的习性也与佛家学说有着象征联系。于是,茶的苦中有甜的品味也就成为佛家修行以苦为乐的生动写照。  武夷山重峦叠嶂,终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1971499.html
  • 中国的禅茶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

    资、养生之术,而且成为悟禅之机,显道表法之具。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,茶为水中至清之味,其“本色滋味”,与禅家之淡泊自然、远离执著之“平常心境”相契相符。一啜一饮,甘露润心,一酬一和,心心相印。茶禅文化之...,生前素心淡泊,好茶乐道,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,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,念我祖本师之慈怀,阐茶禅一味之真谛,爰倡茶禅学会,以期联络同道,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,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,启迪理想,护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33571513.html
  • 武夷岩茶 茶与禅的共鸣

    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。远避红尘,不近女色,不慕功名。讲究“四大皆空”的佛家,似乎对清淡微苦的茶味,有着一种缘于自身学说的悟照,茶的清淡与淡泊尘世的佛家学说也有着联系。茶栖云雾,委身岩崖的形态,以及品性...

    陈昌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0271618.html
  • 行端元叟禅师之呵叱怒骂

    与皇帝从容奏对,深契上衷,对他恩宠有加,赐其号为“佛日普照”。但行端并没有依宠娇恃,淡泊处之,退居良渚之西庵。  元至治任戌(公元1322年),径山虚席,无人主持。三宗四众,都说非行端莫能负荷其任。...背着人做,无不对人言。天宠频至,人以为荣,而分从不炫耀,其意淡泊若水。故其道德名望,为朝野所推重。  行端对于生死之见解颇有可观,他说:  全体是个解脱大海,全体是个涅*(*:上“盘”下“木”)妙心,无...

    甸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25174748.html
  • 浅析修行(3)修行人易犯的错误!

    当目的,目的成手段:   圣贤觉悟者传法的目的,就是要通过种种方法引人入“清静,无为,虚无,淡泊”的禅定境界。   所以,各种所谓的“佛果”“成就”“功德”都只是一个“引子”,大圣觉悟者们用这个来引你进入一种“清静,无为,虚无,淡泊”的大道境界。所认唯有‘修心’‘修德’才是修行的正途。但却被某些人将“成就”“佛果”当成修道的目标,将修行的仪轨(手段)当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宝,把‘修心’当成次要的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2483783200.html